2023SuperMap杯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GIS大赛

三遗并秀 华章再续——中国新晋世界遗产地图集

三遗并秀 华章再续——中国新晋世界遗产地图集

三遗并秀 华章再续——中国新晋世界遗产地图集

参赛学校:中山大学

指导老师:张翔 裴杰

参赛队员:朱岂 陈桓 陶宇涵 周云天

一、作品介绍

2024年7月中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作品紧扣时事热点,以新晋世界遗产为切入点,聚焦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范围、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开发、传承发展,制作系列专题地图。作品采取了多种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法,利用图表、插图、文字等地图语言,创新地图风格设计,全面介绍中国新晋世界遗产的相关信息,展示新时代中国持续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努力和成就。

1、《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地图》

展示图片1  《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地图》

主地图《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地图》展示了中国世界遗产的全面情况,同时制作了分段专题图与三维饼状统计图专题图,直观展示中国各省份的世界遗产分布数量与分种类占比。

2、《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专题地图》

展示图片2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专题地图》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专题地图》展示了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基本情况。在主地图中,通过栅格矢量化绘制栖息地一期缓冲区和遗产区的范围;布局中我们制作了环状条形图来展示栖息地各季节候鸟种类的数量分布,并且以图片、时间轴等方式展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六种珍稀鸟类与申遗历程,让读者直观感受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同组地图《黄渤海候鸟迁徙路线图》中,我们通过标示候鸟的飞行路线、候鸟栖息地与绘制全球八大候鸟迁徙路线地图,便于读者理解黄渤海地区对于候鸟迁飞重要性。我们海收集黄渤海地区的濒危鸟类勺嘴鹬近十年的观测记录并通过软件功能制作了相应的核密度分析图和折线图。

3、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专题地图》

展示图片3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专题地图》

地图《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专题地图》展示了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基本情况。主图底图为巴丹吉林沙漠的DEM数据的分层设色地形,同时地图中添加了湖泊、古庙、神泉等遗产点和实景图片。我们还绘制了国家地理科考路线图、自制了插画介绍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群的形成原因,将科普融入地图设计中。

4、《巴丹吉林沙漠的绿色突围》

展示图片4 《巴丹吉林沙漠的绿色突围》

地图《巴丹吉林沙漠的绿色突围》重点展示了巴丹吉林沙漠沙漠治理与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主图《巴丹吉林沙漠植被覆盖度(FVC)地图》与三幅《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变化图》子图直观展示从2000年至2020年以来巴丹吉林沙漠植被的变化,体现我国“三北”重点工程与沙漠治理成果。布局中还添加了统计巴丹吉林保护区物种数量、防沙治沙成果与年降水量变化的柱状图与玉玦图,通过数据可视化让地图有更强的科学性。

5、《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市秩序的杰作》

展示图片5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市秩序的杰作》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市秩序的杰作》地图展示了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市秩序的杰作的基本情况与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改造工作。在主地图《北京中轴线遗产分布地图》中,我们制作了遗产对应的插画符号标记中轴线上的遗产分布。在副图的设计上,我们制作了三层不同保护区划分地图,并通过透视制作分层区位分析图。在布局右下角,我们展示了一幅北京老城更新中建筑类型变更的桑基图,以辅助展示北京中轴线四十多年来保护改造中城市功能的演变。

同组地图《北京城市中轴线历史演变专题地图》重点展示了北京城市中轴线千年来的历史演变,体现文化传承主题。主地图中《现代北京城市中轴线》注重展示北京城市中轴线现当代的新景点、新风貌。从子图分别展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北京城的格局,反映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二、指导老师点评

本地图集选题新颖,制作精良,视觉效果出色。七幅子图相互呼应,深度展现了中国世界遗产的丰富内涵。作品不仅体现了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反映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思考。在大一尚未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地图学课程的情况下,能制作如此内容丰富、布局精美的地图集,实属不易!

1、选题具有独特性,紧跟时事

选题紧扣当下热点,团队关注并深入了解了最近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以新入选的中国世界遗产为主题来进行创作,新颖性强、不落窠臼。

2、制图数据多元,来源科学:

整个地图集的数据来源丰富,包括统计图表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图矢量数据等。通过对多种数据类型的综合使用,作品不仅增强了地图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还有效提升了信息的可视化表达效果。

3、制图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

整个地图集由七幅子地图组成,涉及复杂的数据处理与美术设计。团队不仅需要收集与整理多源数据,同时需要在地图设计、配色方案上进行反复优化,充分体现了任务的工作量之庞大。

4、空间分析方法多样,应用创新

在制图过程中,团队灵活运用了缓冲区矢量分析、叠加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也创新性地结合了空间插值技术。既使地图表达更加科学严谨,又提升了地图的信息容量和可读性。

5、作品脉络清晰,布局设计精美:

由《中国世界遗产专题地图》作为总领,巧妙引出后面三处中国新晋世界遗产的六幅地图来展示,逻辑清晰、脉络分明,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同时,地图的版面设计优秀、布局合理,表现出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三、团队合影

左起:指导老师 裴杰、朱岂、陈桓、周云天、陶宇涵、指导老师 张翔

联系我们
高校大赛二维码

GIS大赛公众号